最新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二级页面左侧小广告招商
推荐新闻

    2017年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点击次数:1903次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贵州省食药用菌行业协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按照“政府扶持、农户参与、科研支撑、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助推食药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省重点扶贫产业之一,2017年全年累计种植10.9亿棒、产量57万吨、产值5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12%、103%、102%,带动贫困人口15.4万人。在2016年同比增加126%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资源等优势,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保存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一、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产业规模发展迅猛,连续两年实现翻番。食用菌产业作为我省重点扶贫产业近年来获强势推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资源等优势,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全省开展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达到370家,其中:企业100家、合作社143家、大户127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6家、市<州>级22家)。2016年年底种植规模达到5亿棒,年产量28万吨,年产值30亿元;2017年种植规模实现10.9亿棒,年产量57万吨,产值56亿元。2016年、2017年的年产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6倍、1.12倍,连续两年实现产量翻番。从食用菌生产的弱小省份晋升到全国食用菌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的第二梯队。

    (二)种植种类日益丰富,特色珍稀品种领跑全国。人工种植食用菌种类从平菇、香菇、红托竹荪等品种发展到杏鲍菇、姬松茸、海鲜菇、茶树菇等二十几种,其中超过1万吨的品种有:香菇(18.8万吨)、平菇(10.4万吨)、金针菇(5.0万吨)、红托竹荪(4.2万吨)、海鲜菇(3.9万吨)、冬荪(3.5万吨)、黑木耳(2.8万吨)、杏鲍菇(1.6万吨)、姬松茸(1.3万吨)。黑皮鸡枞、玉木耳等珍稀品种已在贵州实现人工栽培,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以红托竹荪、冬荪为代表的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品种发展突出,在种植水平、种植规模上已成为领跑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扶贫模式不断完善,扶贫效果显著。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总结扶贫模式,多元化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15.4万人,取得较好扶贫成效,主要有:

    1、龙头带动型。公司负责菌包供应、生产示范及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及销售,农户主要负责生产管理及采收。如铜仁市贵福菌业采用“三统一保”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统一提供菌袋、统一提供技术管理、统一产品(废菌袋)回收、农户分户进行出菇管理,保证每个菌袋的利润1.00元”,包保从事茶树菇生产的贫困户脱贫,目前已带动13个村发展了食用菌大棚980个,带动了贫困户800户1700人精准脱贫。

    2、按股分红型。农户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按股分红。如万山区中华山村村支两委从农商行贷款60万元用于机械、厂房和原材料发展食用菌,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作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464人的股金,利润按“622”分红模式实施(纯利润60%用于扶贫对象,2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报酬)。2016年贫困农户户均分红348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20万元。

    (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业发展呈后发优势。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许多地方是从头学习种植,各地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补足发展短板。引进大山合集团、雪榕集团、湖北裕国菇业、森源集团、粤旺集团等国家级食用菌企业入驻贵州,这些大型企业带头引进和转化食用菌行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推进贵州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施“集中制袋、分散出菇”和 “分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布局集约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产业呈现后发优势。

    (五)品牌建设持续推进,知名度逐步提升。青山绿色就是金山银山,贵州是高原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小气候优势突出,非常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全省在积极培育食用菌区域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如毕节地区“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贵阳市“康村菇”、“六芝园”、“聚特”,铜仁的“梵净蘑菇”,毕节地区“乌蒙腾”,黔西南“小菇子”、“贵义龙”及“苗岭仙”等一系列商标。“织金竹荪”、“大方冬荪”、“黎平茯苓”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贵州省食用菌公共品牌面向全国征集,遴选出了6个logo图案和13个品牌名称,已申请商标注册,并启动了品牌标准及品牌运行规则制定工作。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7年,我省食用菌产业在上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但要圆满完成三年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经营主体不足。我省食用菌力争用3年的时间从2017年10万亩(亿棒)裂变发展到2019年40万亩(亿棒)。按照现有生产水平、产业结构来测算,产业规模要增加3倍,目前我省食用菌生产企业只有100余家,还需要培育或引进300家以上。

    (二)科技支撑不足。仅菌种研发方面,目前省内除竹荪等少量菌种有农科院、贵大、科学院等在开展研究外,其它食用菌品种基本没有研发,大部分菌种来自省外,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定隐患。导致科技支撑不足是由于食用菌科研机构少,科技人员(包括各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多数经营主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

    (三)野生菌潜力挖掘不够。云、贵、川是我国野生食用菌主产区,云南省2015年野生菌产量达8.5万吨,出口产值约100亿元。我省森林面积达1.321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野生菌资源仅次于云南,有22个科72个属268种,采收期在4—11月,较云南长2个月,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有较好的条件,但大多数具有绝对竞争力的特色野生菌并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相反,由于民间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导致野生菌产业受到人为的限制。

    (四)菌材资源严重不足。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还将以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生产为主。未来两年,要实现累计带动贫困人口50万人、累计种植60万亩(亿棒)的目标,预计需干木屑351万吨。我省现有适宜菌材的林业资源,在15%的间伐强度下,未来两年全省可提供干木屑约145万吨,供需缺口超过200万吨。若计入菌材可及度及其他行业占用等因素,实际缺口远大于理论缺口。目前,我省干木屑菌材主要来自广西、湖南等地,省内价格已由2014年的300元/吨上涨到650元/吨,并呈继续上涨趋势,生产成本和生态环境压力剧增。

    (五)菌棒废料处理能力不足。根据测算,到2019年全省食用菌发展到40亿棒规模,将产生菌渣175万吨。目前,对废弃菌渣的处理,各地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实现循环利用,但实际处理能力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六)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主要以一产为主,二产除少数品种有精深加工外,大多数品种还是以产地初加工为主,三产发展滞后,除少数餐饮企业外,以大健康为主的食用菌养生服务业尚未形成。销售渠道不健全,市场风险防范不足,以销定产机制尚未形成。

    三、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的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省发展食用菌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品种优势以及人力资源优势。高原气候冷凉,周年均可生产食用菌,市场供应均衡,市场需求量有保障。红托竹荪、天麻等独特的优质食用菌品种以及食用菌产业链的很多环节还不能实现全机械化,必须依靠大量劳动力完成,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贵州山区的劳动力充足,可作为食用菌产业的用工基础。贵州还有从省级到各地、市的政策优势,支撑资金需求密集型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编制印发了《贵州省“十三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实施方案》、《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产业,调优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品种,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

    (三)资源保护开发,建设良繁体系。推进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逐步建成由菌种创新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全省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已由科技厅牵头建立省级食用菌菌种技术研究中心、菌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科院牵头成立食用菌资源保存与评价中心、特色食用菌生态栽培及野生抚育研究室,贵州科学院建立了特色食用菌加工研究室等科技支撑平台。已在毕节、遵义、黔南、六盘水、铜仁等地建立了野生菌保育和林下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在毕节、黔东南、黔西南、遵义已启动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基地建设。

    (四)大力招商引资,强化主体培育。组织开展食用菌专题招商和装备招商,累计签约金额130亿元。已引进大山合集团、劲嘉集团、雪榕集团、裕国菇业、森源集团、粤旺集团等国家级食用菌企业入驻发展。引导和帮助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申请扶贫子基金,对带动不少于100户贫困户的企业和带动不少于20户贫困户的合作社,在扶贫产业资金分配时定向补助,并优先给予扶贫产业基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2015年以来,投入近2000万元开展我省食用菌平台搭建、种质资源菌种研发及栽培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工作。在贵州省农委、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建设“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色食用菌生态栽培及野生抚育研究室”,在安庆菌业建设“浙江大学安龙食药用菌菌种研发中心”,在贵州科学院建立“特色食用菌加工研究室”等创新平台,开展对红托竹荪、冬荪、灵芝、茯苓、姬松茸等10余种食(药)用菌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其中对红托竹荪地方品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在纳雍、织金、黔西、大方、义龙试验区、安龙、德江、剑河、台江等县区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试点示范项目,设立5大功能实验室和5大试验站,覆盖21个产业县。启动了食用菌大数据中心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手段,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式革新。

    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考虑及建议

    由于食用菌投资周期短、见效快,成为各级农投公司及社会资本投资重点,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底数低的基础上实现了裂变。但要继续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应按照三年行动方案,全产业链布局、全要素建设,重点解决工作力量不够、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调整充实工作力量。目前,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由省蔬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省食药用菌行业协会配合实施相关行业工作。但是,专班本身属临时机构,人员由各单位抽调组成,受绩效评价机制影响,工作人员不稳定;协会在省供销社指导下展开工作,人员由直属企业兼职,又无工作经费,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建议整合各方力量,设立专门常设机构,统筹协调指导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同时,建议各市(州)、县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健全工作队伍,充实力量,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二)强化科技支撑。一是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针对食用菌核心技术研究和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服务机构。二是鼓励科研人员到基层、到企业挂职、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四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食用菌相关专业,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五是加强基层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种植能手培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六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中心和省级食用菌菌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各市州分别配套建设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基地,逐步推进区域性菌种中心建设,配套完善生产车间及设施设备,形成由菌种创新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立适合我省气候特征的菌种培育、供应基地,减少菌种外调数量,提高适应性和成活率。

    (四)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2018年建成13亿棒规模化生产基地,2019年建成16亿棒规模化生产基地。以50万棒为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单元,300万棒以上为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分别布局到重点乡镇、村,扶持单元生产基地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参与管护出菌交售产品。

    (五)加强野生仿野生抚育基地建设。加快野生珍稀食用菌驯化选育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开展全省野生菌资源调查,选择典型区域封山育菌,加强人工菌根菌促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促进我省野生食用菌发展。选择森林覆盖率高的区域,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适度建立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充分利用山地生态环境资源,实现“林—菌”复合经济多元化发展。

    (六)加大菌材林培育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香菇、木耳等木腐菌为主的发展态势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菌材林的建设发展是当务之急。建议省林业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结合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力建设菌材林基地,以满足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菌材林基地时,重点考虑向册亨、望谟、安龙、纳雍、大方、印江等石漠化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打造菌材林供应专业县(乡、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新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抓好菌棒废料资源循还利用有关政策的落实,支持各地引进相关企业开展菌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招引与培育结合,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食用菌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培植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本土企业。鼓励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贫困户的能力,对带动不少于100户贫困户且年生产量达50万袋(2万平方米)以上的企业,带动不少于20户贫困户且年产量达5万袋以上(0.3万平方米)的合作社,在扶贫产业资金分配时定向补助,并优先给予扶贫产业基金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

    (八)加强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贵阳周边建立食用菌中心市场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搭建面向国内外的快速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系统,在五大产业带上建立5个区域性集散市场和30个产地市场,配套冷链物流建设,打造一批食用菌集散中心。着力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全面占领省内市场,组织开展农校、农超对接,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渠道分销”运营模式,发展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新兴业态。依托市场和企业,着力抓好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系统等建设,配套建立营销队伍和物流体系,构建安全、快捷、有序的流通网络。

    创新推介模式,在上海、杭州、重庆、长沙、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宣传推介,设立直销窗口,积极抢占省外市场,重点开辟东部发达城市和邻省大中城市为主的省外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出口基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贵州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逐步推进50个基地县分别建设食用菌商品化处理基地,围绕各县重点品种,依托市场和企业,抓好冷库、烘干、包装等保鲜加工配套建设,积极开发食用菌预制菜肴、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九)加强品牌培育及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加快贵州食用菌公共品牌注册,制定省级行业标准,并建立形成统一对外标识系统。加快推进食用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1万元奖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3万元奖励,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给予5万元奖励。

    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支持帮助贵州食用菌产品在中央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对食用菌企业在媒体和各类展会活动的宣传广告费用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对在省境内高速公路开展贵州食用菌宣传推广给予支持。

     

    依托贵农网、贵州食品安全云,与省农委合作在9个市州母种和原种生产基地、50个栽培种生产供应基地及重点基地县建设食用菌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与省科技厅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和上市检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从母种、原种、栽培种到鲜品、干制品、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公司荣誉 | 下载中心 | 互动专区 | 投诉建议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部分图片和资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西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5,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桂ICP备15007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