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二级页面左侧小广告招商
推荐新闻

    马铃薯种业为何做不大做不强?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23日 来源:农博网 点击次数:1195次

    我国的马铃薯,是“小土豆,大产业”,涉及7000多万亩种植面积,关系6000多万农户的发展。尽管市场如此巨大,中国的马铃薯种业企业却普遍做不大、做不强,几乎都在干半截子活儿,这一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有个芽眼就能出一棵苗,因此谁都可以自留种。加上我国是以零散种植为主,农户习惯于自留种。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每年消化的脱毒种薯不会超过1200万吨,只有实际用种量的1/4,这也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产量难上去的根本原因。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在比较成熟的马铃薯种植区域,农民过去吃过假种子的亏,所以选种上往往采用最原始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不管多好多熟悉的种子,只播种当年种植面积的1/3,其余1/3再选一家好一点的种子,1/3考虑其他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家马铃薯种业企业能够独霸一个区域市场,而至多是占有市场份额的1/3,因此这些年来盲目扩产的种业公司都尝到了苦果。实际上,在没有新品种的情况下,就是那几个老品种大家相互抢食吃而已,你多一口我就少一口,企业很难做大。

    即使有了新品种,种薯企业同样难以做大。我国采取的新品种申请保护制度,虽然基于国情,但也带来了保护不力的隐患。因为品种申请保护面对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千家万户的农民。如果农民自留种和私下扩散,企业是打不起官司也打不得官司的。马铃薯是一个杂合体,其杂交育种需要在上万份杂交后代中经过6~7年才能鉴定、筛选出好的育种材料,再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才能通过审定上市,在荷兰这个过程需要13年,在中国也需要9~10年,但推向市场后被农户一个自留种就基本毁掉了。因此,中国的种薯企业是半截子种业,即利用现有成熟的品种做扩繁工作,而不敢做培育新品种的工作。

    突破性品种难出现,另一个原因是种质资源的限制。马铃薯的发源中心之一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和中美洲墨西哥。目前,秘鲁等南美洲有关国家已严格限制马铃薯种质资源外流。从1956年至今,中国共收集整理保存了马铃薯种质资源1700份,而在国际上,美国保存了154个种5665份,德国收集约5800份,国际马铃薯中心保存了6575份。种质资源偏少,遗传背景狭窄,降低了育成品种的杂交优势与生产潜力,再加上国内科研单位普遍育种规模偏小且以常规育种为主要手段,突破性的品种难以出现,因此国内种植的专用品种至今仍是美国的大西洋和加拿大的夏波蒂。

    马铃薯种业该如何突破增长的天花板?我认为首先需要从制度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育繁推一体化”才是马铃薯种企的全活,而现在科研单位占了“育”的资源,企业做了“繁”的工作,“推”就变成了有想法的地方政府的工作,不过这得企业出钱买单。这是一个运行体制和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大的种薯企业育种用的是自己的资金,育种目标明确,育成的品种3年即可推广数千亩,而同样的推广面积,科研单位则需要近10年时间。二是种薯补贴是好事,但补贴容易对种子市场形成直接干预,造成种子市场缺失公平竞争环境,限制了合格种子在更大范围市场推广。

    从技术上说,谁在“育”上下功夫,谁才是赢家。早熟品种、高淀粉加工品种目前还是市场最需要的,但企业要先行一步,考虑机械化作业需求和产品的附加值。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高,机械化作业越来越普遍,对机械收获导致的马铃薯表皮破损问题可以从育种方向上考虑解决。同时,彩色马铃薯的附加值是菜薯和传统加工薯无法比拟的,目前的障碍是产量普遍偏低,使大规模的加工提取受到原料制约。

    此外,资本进入给企业带来的制约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按理来说,获得资本支持对高投入的种业是好事,但一般的投资基金要求项目在3到5年内实现每年至少增长40%的业绩,这在目前的马铃薯品种前提下,很难实现。绝大多数马铃薯育种企业融资后都是在做扩大租地面积、上马国外的机械设备和建智能仓储库,形成的重资产财务压力很大。马铃薯繁种周期长,至少3年后才能看到结果,种子销售更是一个口碑市场,推广以生产季为时间单位,因品种和区域不同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几个月。融到资的企业为满足资本要求,规模扩张往往超出实际销售能力,不得不通过加工项目来消化销售不出去的种薯,这对企业资源配置是非常大的浪费,而且会损伤企业的元气。目前几家获得融资的企业都出现了这个问题。更为糟糕的是在利润构成上,来自企业所在地的政府补贴差不多占40%~50%。没有市场竞争和增长能力的企业还有投资价值吗?因此投资马铃薯种业需要两方面都看清楚:企业要问钱是什么性质的钱,没有5~8年耐心就劝它不要进;投资人要看这个企业能不能迈上“育”这个阶梯,能不能聚集到合适的人才,有没有市场开拓能力。

    对目前的马铃薯产业来说,微型薯原原种的生产是根子上的问题。由于微型薯补贴政策和其他产业化扶持政策,3年的时间,全国微型薯的产量统计数字由5亿粒变成15亿粒,而2012年实际生产不会超过6亿粒,因为微型薯的生产没有那么简单,不是企业上个组培实验室、扣几个棚就能搞出微型薯的。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为了争取项目资金,纷纷上马小组培,小温室,但是生产出来的微型薯普遍带毒。这些不合格的微型薯也进入了市场。由于没有对微型薯原原种、原种这两个环节实施严格检查,给一些繁种企业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种薯监管,最重要的是把住微型薯质量这一关。实施定点企业定点监测,抬高补贴进入门槛,是规范微型薯生产必须要推行的配套制度。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公司荣誉 | 下载中心 | 互动专区 | 投诉建议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部分图片和资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西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5,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桂ICP备15007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