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二级页面左侧小广告招商
推荐新闻

    中国食用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1日 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点击次数:885次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等系列部署,结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依据食用菌产业特点和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时期食用菌产业发展回顾

     

    食用菌产业具有循环、高效、生态的内在特点,具有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国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末,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 476.27万吨,实现产值2 516.3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8%和78%,年均增速为11.6%和15.6%,在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等方面整体趋势向好。

    (一)产区范围继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用菌主产区从东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开始向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扩展,产业布局呈现出“东菇西移”和“南菇北扩”发展趋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山西、陕西等过去相对较少的省区新建并成长了一批新兴的食用菌产区,食用菌主产县达到600个,产值超过亿元的县100余个,从事生产、加工和经销的各类企业1万多家,全国各地食用菌从业人员达2 500万人,食用菌产量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产业大国。

    (二)栽培品种持续增加

    我国已调查到的食用菌种类有936种,可人工栽培的种类近60种,目前已商业化规模栽培的种类达36种,主要品种有香菇、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等常见的“四菇三耳”,及巴氏蘑菇、真姬菇、蛹虫草、杏鲍菇、白灵菇、羊肚菌、猴头菇、秀珍菇、姬菇、榆黄蘑、鸡腿菇、茶薪菇等珍稀和药用食用菌。羊肚菌、桑黄等珍稀食用菌驯化栽培成功,使食用菌栽培种类之多,继续领先世界。

    2015年,产量超过百万吨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香菇(766.66万吨)、黑木耳(633.69万吨)、平菇(590.18万吨)、金针菇(261.35万吨)、双孢蘑菇(337.96万吨)、毛木耳(182.58万吨)和杏鲍菇(136.49万吨),总产量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4%,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要品种。产量在90~20万吨的食用菌品种依次是茶薪菇、滑菇、银耳、秀珍菇、茯苓、草菇6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传统品种、工厂化品种、药用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四大品类格局。

    (三)优势基地及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食用菌产业依据自身优势形成不同发展格局。长江三角洲地区依靠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在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真姬菇、绣球菌等工厂化生产方面持续领先,集中度不断增强,生产技术水平紧追欧洲及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形成了工厂化生产优势基地。福建、广东等产区依靠行业人文基础,大力开展长根菇、大杯蕈等珍稀食用菌栽培,并形成了漳州双孢蘑菇、毛木耳和古田袋栽银耳等优势生产基地。浙江、福建等产区依据特殊自然环境,在香菇栽培方面已形成周年生产,湖北、河南等区和河北、山西等产区,则分别形成了秋栽和夏栽香菇优势生产基地。四川等产区已经形成羊肚菌、毛木耳、段木银耳及黑木耳等优势生产基地。东北产区则是袋栽黑木耳、榆黄蘑、滑菇等优势生产基地。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观光博览园区、文化旅游科普园区发展加快,已经成为展示现代食用菌科技进步成果、推广食用菌健康饮食文化、传播食用菌科学文化知识、推动食用菌行业提档升级和拉动食用菌产品消费的重要力量。

    (四)工厂化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

    截至2015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企业达487家,年产量256万吨,生产品种由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扩展到蟹味菇、海鲜菇和灰树花等10多个,实现了规模化、周年化和品种多样化生产,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凸显出资本集中、高效专业的发展势头,已成为食用菌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

    (五)保鲜与精深加工发展较快

    “十二五”期间,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良好,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效益明显提高。食用菌生产企业高度重视食用菌的增值增效,通过保鲜储运、延长货架期以及加工增值和药用开发利用等方式,保证了保鲜与加工产品的品种、产量和产值呈现出较快增长。采用物理方法进行保鲜和加工的厂家越来越多,食用菌酱菜、速食品和饮品的品类不断增多,食用菌保健食品和药品开发稳步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升级取得明显进步。

    (六)食用菌流通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在全国食用菌优势产区及消费城市周边建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专业交易市场,如浙江庆元香菇市场、河南西峡双龙香菇批发市场、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菌类交易大厅和黑龙江东宁黑木耳批发市场等,在产品集散、供求调节和价格形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全国交易总额的50%~80%。同时,食用菌经纪人、运销商等中介组织作用突出,菇农与加工企业、农超对接、电商等数量增多,“互联网+”在食用菌产业领域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食用菌干制品、鲜品、菌棒和设备等出口品类日趋多样,境外设厂生产和销售日趋增多,食用菌产业发展内涵不断丰富。

    (七)行业组织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各省(市、区)食用菌协会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以及开拓消费市场,增强了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协会在发展会员、分支机构建设、拓展业务领域、强化服务职能,以及建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成为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会员数量增加到1 020个,设立了药用真菌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黑木耳分会、香菇分会、白灵菇分会、标准化委员会、工厂化委员会、市场流通委员会、文化委员会、菇农合作社分会和装备分会等11个分支机构。所开展的年度产业发展大会、产业博览会、食用菌烹饪大赛、香菇文化节、黑木耳节、药用菌大会和招商会以及赴境外参观交流等品牌活动不断增多,所开展的产业年度统计、工厂化发展报告等情况调查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协会的各项活动为食用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十二五”时期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用菌行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受市场预期、资本投入和地方政策等影响,“十二五”期间,东南沿海地区食用菌行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向西部地区转移速度加快,个别地区在缺乏科学评估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段木栽培和依赖木屑资源的代料栽培,增加了生态环境及市场压力。部分地区政府和企业高估食用菌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发展趋势,产业投入过于迅猛,工厂化生产出现季节性产能过剩,以至于出现资金短缺、效益下滑,个别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等问题,企业及产业风险有所放大。

    (二)食用菌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

    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和毛木耳等品种成为主体,其他30余种食用菌产量比重偏低。主栽食用菌品类市场集中度过高,珍稀和药用食用菌栽培技术瓶颈突出和生产规模过小,导致品种结构不平衡。受消费市场规模、保鲜和加工技术、餐饮文化和市场宣传等因素制约,珍稀和药用食用菌的市场开发相对滞后,市场发展空间发掘不力,导致产品多元化发展势头相对较弱。

    (三)菌种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我国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但对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藏和开发利用严重不足,部分主栽优良品种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优良菌种,对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同时,规模化制种技术体系落后,专业化菌种厂少,新品种开发和优良品种保育、提纯复壮等工作落后,对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形成重大影响。

    (四)新型栽培基质开发不足

    食用菌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尤其是木腐菌生产的过度发展,对林业资源保护形成冲击,菌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需要调整,避免出现大范围的“菌林矛盾”。草腐菌基质资源丰富但开发动力不足,大量农畜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棉花杆、豆秸杆、玉米芯、小麦及水稻秸秆等替代木屑基质、畜禽粪便以及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随着保鲜加工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食用菌产品的感官指标虽然获得了较好提升,但在内在质量指标、品种针对性工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工产品的品种不平衡,过度集中于灵芝、金针菇、猴头菇和香菇等少数种类,同质化问题严重,加工工艺的技术含量、产品的纯度、精度等水平偏低。加工方式仍以干制等初加工形式为主,腌渍、烘干、罐装多,精深加工不足,创新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外延加工有限。

    (六)产业园和文化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内容单一

    “十二五”期间,食用菌园区建设初具形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食用菌观光旅游园区、文化博览科普园区和博物馆等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逐渐兴起,但与食用菌生产、加工等产业链环节衔接不够,总体上存在融合不足的情况,导致园区内涵不够丰富,内容比较单一等问题,降低了食用菌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度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七)品牌和市场建设需要突破

    在品牌建设上,虽然“庆元香菇”、“西峡香菇”、“随州香菇”、“平泉香菇”和东北黑木耳等地理标识产品已经初具影响,但知名品牌不多,工厂化生产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在市场建设上,现代化的交易和流通方式发育不足,统一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较弱,合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生产与销售互相脱节现象突出,市场流通效率较低,与行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发展势头相比严重滞后,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风险有所放大。

    三、“十三五”时期的形势和任务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优势,使得食用菌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面临新的形势,要真正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必须借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抓住良好机遇,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1.食用菌产业发展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出的红利。随着农村集体产权、林权等制度的深化改革,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中管理将逐步实现。这对食用菌行业来说,由过去传统的占用山地、林地转变为与设施化、工厂化用地相并存,无疑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形成重要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和生物学特点,使其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对其他种植业的时差间歇和土地闲空加以利用,以增加有限土地资源的边际效益。

    2.食用菌产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受益者。可食、可药、可观赏;可农、可工、可园艺;吃进去的是草,长出来的是蛋白质,留下来的是肥料。食用菌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易于形成有行业特色的优势生产区域,易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小镇。这在农业生产的主体创新已经成为新趋势,一大批农场主、农民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工匠将大量涌现的背景下,食用菌产业无疑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开创者和引导者,成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与行业典范。

    3.食用菌产业,已率先步入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科技和工业装备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形式。目前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和装备能力水平已遥遥领先于一般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制袋技术、精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以及新型高效栽培设施与栽培管理技术广泛应用。工厂化栽培技术、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以及专用机械和专用设施,快速转化并相继应用在生产环节。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领先于其他农业产业。

    4.食用菌产业在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大有作为。食用菌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农林畜业废弃物—食用菌基料—食用菌产品—菌糠肥料、饲料、燃料”已经实现完整的循环利用,农村废弃资源如秸秆、果树枝、禽畜粪便等合理化利用,既实现了多元增值,也净化了农业与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对实现农业与农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5.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和深加工特质,符合保障食品安全和振兴现代食品行业的要求。通过标准化生产,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不安全因素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溯源系统,对生产环境污染、有害投入品隐患、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都可以实现全过程信息化控制。菌物本身对环境和污染具有特别的易敏反应,其生产环境可通过温度、湿度和净化等措施实现恒温、冷链物流及保鲜保质。丰富的食用菌品类和可鲜可干、可餐可饮及其营养成分多样性,迎合了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需求与现代消费市场要求,可以通过各种加工工艺实现均衡营养搭配和款式丰富多样的利用。

    6.食用菌产业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契机融入到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食用菌品种多样且后来居上,许多珍稀品种深受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欢迎,需求意愿强烈。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在人才、技术、装备、产能等方面储备充足,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全面推进食用菌产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意义重大。

    7.食用菌可以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由于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较细、市场增长较快、生产周期较短、效益较大,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并在脱贫致富工程发挥重要作用。

    (二)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供给能力强的优势

    1.食用菌具有实现营养均衡和安全保障的内在功能。“美味、营养、健康、时尚”,是当今居民对食品消费的基本要求,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兼有荤食和素食的优势。强化对食用菌“可食、可药、可观赏”,“去脂、增肌、益智”等特点的宣传,充分发挥其可作为人类主粮和具有保健、药用功能的优势,将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与质量意义重大。

    2.食用菌可以满足市场对食品加工精细化和多样化的要求。食用菌品类丰富,可选择空间大,通过精深加工和形态改变,可以满足市场对食品的多样性选择,以适应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饮食需求。针对市场的这一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管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进精准化供给,通过专业市场建设和专门供应商培育,不断提高供给效率。

    3.食用菌可以满足消费市场对食品故事化、娱乐化和便利化的要求。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夯实文化底蕴,打造有丰富内涵的产业文化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发展,食用菌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奇。可以通过“食用菌+”的多样组合,如“+特色小镇”、“+旅游”、“+医药”、“+一带一路”、“+脱贫”、“+互联网”、“+健康”等等,将食用菌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增强食用菌的渲染力和市场消费力。讲好食用菌故事,增加市场中的人性化内容,将成为从供给侧引导行业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动力。

    (三)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1.加大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发展内在驱动力。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我国在食用菌的新品种驯化、菌种研制、投入添加品、培养基质、环控与信息装备、代料栽培和设施化生产等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围绕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抗逆性的温度响应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等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综合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现代酶学、现代化学等研究手段,在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分子机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成果。食用菌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技术不断形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产学研的衔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增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2.工商资本的不断投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食用菌产业不断吸收新营养和新因子,工商资本的吸引可以带来新的组织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合作组织等社会要素的相继介入,聚集增加了资本要素的力量,有力地支撑了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工厂化生产、精深加工环节和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社会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本的优势明显,在带动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同时,也带动了行业内部生产、流通、管理格局等一系列实质性跨越。

    3.食用菌对相关产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提升,大大壮大了食用菌产业的内在规模。食用菌与农业废弃物资源有强烈的亲和能力,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紧密的衔接特性,可以衍生出食用菌与光伏的有机结合,与林下经济的互补式发展,与农作物轮作模式的相互结合,与燃料能源、饲料供应、人类的主粮供应、建筑化工医药新原料的科学结合,对食用菌市场扩大和规模扩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业融合,培育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动力。食用菌的产业结构包含了生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在充分的资源环境协调背景下展开,在生产、流通、装备和人才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做好做足食用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与协同。针对食用菌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等互存互促的特点,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融合发展,更好地为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创造稳定的产业基础。

    (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运行秩序,对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作用明显

    1.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培育食用菌产业活力的重要土壤。良好的社会和法治环境有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对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食用菌产业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大环境,才能保证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这是培育和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要条件。要加强法制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企业和行业自律,在改善市场环境过程中释放出市场激情,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产业效益。

    2.加大诚实诚信建设力度,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社会信用、行业信用和经营主体信用是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信用中国”建设,加大食用菌产业诚实诚信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营造、激发食用菌发展的内部活力奠定基础。针对当前商业形态复杂、信用基础较弱的实际,食用菌产业必须尽快构建一个以服务市场化、信用化,以大数据平台为信息枢纽的信息信用体系,形成一个服务国家宏观管理、服务行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活动、服务社会管理信用化的信用系统,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和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3.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经营主体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行业公约责任,重要的从业人员要遵循职业道德和公德。对不履行社会责任、违反社会公德、存在商业欺诈行为的,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要予以市场化惩戒。对于严重危害行业公共利益的,必须出清,驱逐出场。行业自律要有承诺,有奖惩机制,《行业自律公约》的落实情况,要成为经营主体和主要从业人员诚信“红名单”和“黑名单”的基础,真正让守信者安心发展,失信者寸步难行,使诚信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

    四、“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的基本思路,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注重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更加注重行业科技创新、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综合效益提高,全面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充分利用全民健康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通过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引导产业合理化布局,加强菌种优质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品牌效应,实现综合效益提升和国际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食用菌产业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市场趋势,“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稳步推进行业发展。通过挖掘各类惠农政策的潜力,利用好各种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合理因素,有效规避行业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发展,确保产品产量年均增长5~10%。

    2.引导食用菌产业合理布局。按照调整结构、提升品质、注重效益和拓展市场的发展思路,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实现行业布局合理化。

    3.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夯实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菌种创制、新品种研发、精深加工利用、产业装备与制造升级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

    4.大力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菇农合作社,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协调发展。着重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实力强、产值过10亿元的食用菌企业。

    5.推动市场建设的升级和创新。针对目前“批发多、配送少”,“展会多、成交少”的现状,加大建立高效畅通的国际化贸易和流通电子交易平台,建立食用菌生产、流通、标准、品牌、信用、国际贸易等信息大数据,提升产能、价格及质量预警信息的质量,努力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6.健全产业人才培育和培训体系。引导高校、研究机构、地方技术学校及企业的进入和相互融合,建立健全产业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网点,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机制。构建国际化的生产、管理和研究人才合作培养和培训体系,落实好人才战略。

    五、“十三五”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合理规划行业布局

    依据各地气候条件、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与管理能力,结合食用菌产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结构与容量的现状,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差异化发展,建立好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实现资源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化和优势化。

    1.华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发展重点。主要发展食用菌常规化、机械化和设施化栽培,围绕香菇夏季栽培、平菇周年栽培、双孢蘑菇常规大棚栽培、黑木耳代料栽培等劳动力相对密集型品种,着力培育相对优势。

    2.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发展重点。着力推进食用菌工厂化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强设备设施的开发和技术进步。引导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建立研发和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以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液体菌种生产应用以及栽培管理全程自动化控制为特征的企业发展,凸显出科技竞争力。引导本地区的大型企业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人才和设备设施。食用菌设施装备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逐步缩小我国生产设备和装备技术水平与日韩和欧美的差距,为全面“走出去”奠定基础。

    3.青藏和西北地区的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气候多样性特点,重点布局冬虫夏草、羊肚菌、牛肝菌、块菌、松茸、鸡枞菌等珍稀食用菌的驯化和规模化栽培。青藏地区进一步发挥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好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同时保护性地发展食用菌夏季栽培和仿野生栽培。

    4.加快综合性食用菌园区建设。促进食用菌栽培种植、保鲜加工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各地域资源优势,形成一大批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定位清晰和后续潜力丰富的特色区域,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为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服务。

    5.开发国际市场。依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征,发展不同类别产品生产。探索在中亚和美洲等优势棉花产区建立工厂化食用菌品种产区,建立东南亚热带、亚热带的特色产区,在非洲建立粗放式食用菌品种和生产工艺简单的品种产区。在森林资源和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规模化的生产园区。

    (二)加强基础性研究、开发和利用

    引导公共项目和企业资金投入基础性研究,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推动食用菌育种材料与育种方法的创新,突破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

    1.培育优质品种。集中力量收集评价我国主要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发掘特异基因资源,建立核心种质群,为育种研究提供新材料。加强野生食用菌的驯化研究,引导建立国家级和地方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针对现有菌种扩繁设施设备简陋、规模小而分散、质量管理体系缺乏等问题,研究集成各类食用菌菌种繁育标准化技术体系。

    2.重视工厂化专用品种选育。以我国大宗特色食用菌种类品种选育为重点,加强灵芝、香菇、猴头、银耳、毛木耳等加工专用系列新品种的选育。针对羊肚菌、块菌、冬虫夏草等名贵珍稀食药用菌,进行人工或半人工优质丰产新品种选育和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菌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科技创新。

    3.提升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效专用食用菌栽培基质研究,在集成机械化规模化制袋技术、精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新型高效栽培设施与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深化研究并形成成果。提升工厂化栽培技术水平,开发香菇、银耳、羊肚菌、灰树花等特色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工艺技术,降低生产能耗,提升生产效率。

    4.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研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机械和专用设施。在专用菌种生产系统、制袋系统(含高效灭菌柜)、出菇棚(房)、温光水气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形成成果。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建立食用菌产品认证体系。

    普查食用菌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掌握其原生毒性成分、富集重金属特性、共生有害微生物生态以及外加化学制剂的使用等情况,制订产品与行业标准,严格食用菌安全管理。

    5.加强食用菌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重点研发食用菌产品物理、生物、气调保鲜技术,研发低温冷藏保鲜库、冷藏运输车辆、质量管理和溯源体系等;研发食用菌边角余料、残次菇、下脚料和杀青水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食用菌氨基酸、蛋白粉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产品;深入系统地研究食用菌品种的功能活性,研制精准化栽培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系列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改变全国食用菌高产量低产值的现状。利用食用菌营养均衡可作为主粮和可以辅助治疗慢性、流行性疾病的功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民大健康事业发挥独特的贡献。通过挖掘功能成分,利用食药用菌开发相关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及药品。

    (三)提升产业效率和行业影响力

    1.建立现代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引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流通市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用菌交易(会展)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大现代流通交易平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提高流通效率。完善食用菌冷链物流体系,推动食用菌仓储、物流、加工全程冷链操作。

    2.促进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引导农村地区利用无公害设施化栽培技术,研制具备隔热保温遮阳、水体调温、自控加湿、辅助自然通风、辅助自然散射光照、物理防控病虫害等功能的食用菌专用栽培大棚和单元化设施,制定适合山区和分散生产实际的技术规程,帮助农村和山区解决生产季节短、电力供应不足、产量质量不稳定、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树立一批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地区和示范企业典型,通过市场化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技术和市场难点。

    3.加强行业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形成上下贯通的行业信用信息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市场规范开拓体系。规范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强化行业自律机制,积极维护行业的公共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建言献策能力,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4.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度合作,引导我国食用菌技术、人才、设备、产品全面“走出去”。充分发挥国际蘑菇学会及北京办事处的作用,形成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公司荣誉 | 下载中心 | 互动专区 | 投诉建议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部分图片和资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西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2025,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桂ICP备15007938号